如果講起港島東區嘅鰂魚涌,年紀大啲嘅史友可能會對早期分區比較熟悉,但唔知大家又分唔分得清北角同埋鰂魚涌嘅位置。

據講鰂魚涌嘅命名真係為溪流入面多鰂魚,而英文地名之所以叫做Quarry Bay,就係因為呢一帶19世紀嘅時候有過花崗岩礦場。鰂魚涌喺19世紀尾就轉型發展工業,先後有過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一度成為香港最大嘅工業區。去到上世紀70年代後,太古公司唔少廠房都停業,呢區就逐步改成私人屋苑同埋商業區。

早年嘅鰂魚涌並無太多人聚居,香港開埠初期亦都只係得閩籍華商來往福建同南洋嘅時候將呢度當成中轉站,後來仲喺呢個地方發展埋商業。咁到底鰂魚涌幾時先開始多人聚居呢?其實第一波人口就係喺戰後因為各種原因嚟到香港,構成當時人口嘅主要群體。據統計,香港有大約160萬閩籍人口,當中就有25%住喺東區,認真誇張。

咁到底點分鰂魚涌呢個位置呢?廣義嚟講就係西邊由英皇道到民新街交界,東至英皇道與康山道交界,但隨住政府規劃圖嘅改變,鰂魚涌範圍不斷西移,甚至同西灣河混埋一齊。

原圖嚟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