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開有段故】「遂公盨」上嘅銘文 令到學者重新考慮一件事?


早排阿史都同大家介紹過大禹治水同埋劃分九州嘅故事,關於呢啲上古故事嘅記載,並冇充足嘅文物或者書籍可以印證到,《尚書·禹貢》入面嘅部分文字都曾經被認為係偽文。直到一件文物嘅出現,先令學者重新考慮呢一點,呢件文物就係「遂公盨」。


「遂公盨」其實唔係通過考古發掘而被發現,反而係喺海外嘅文物市場被發現,所以好多考古嘅線索同埋出土位置都係不明。盨喺古代就係一種由簋轉變而嚟嘅禮器,專門用嚟裝糧食,而呢件盨之所以叫做「遂公盨」,全因銘文入面有「遂公」兩個字,當中呢位「遂公」其實就係西周時遂國嘅國君。


「遂公盨」整體係呈圓角長方形,高11.8厘米,口徑24.8厘米,重2.5千克。器物嘅器口飾鳥紋,腹部飾有瓦紋,兩邊仲有一對獸首形耳,只係垂環同蓋已經唔見咗。「遂公盨」珍貴嘅地方係在於銘文,上面記錄咗上古傳說「大禹治水」,呢段銘文證明咗「大禹治水」嘅故事喺西周時期已經流行,而且早期《尚書·禹貢》曾經被視為係偽書,直到呢件文物嘅銘文「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迺差地設征」出現,同《尚書·禹貢》入面嘅「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內容相近,先到令到當代學者重考慮《尚書·禹貢》嘅參考價值。


原圖嚟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