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嘅諾貝爾物理學獎嘅得獎名單就喺尋日公布,今年就係由日裔美籍學者真鍋淑郎、德國科學家哈斯曼(Klaus Hasselmann)及義大利學者帕里西(Giorgio Parisi)因為佢嘅研究有助於解釋同埋預測自然嘅複雜力量而共享呢份殊榮。而唔知史友們記唔記得,其實喺2009年都有一位香港嘅科學家拎過呢個獎,佢就係高錕喇!
高錕出生喺1933年江蘇省,佢祖父係晚清詩人、革命家高吹萬,高錕一家曾經移居台灣,直到1949年先至定居香港。嚟到香港之後,高錕就去到聖若瑟書院就讀,後來仲入埋香港大學。之不過當時高錕係想讀電機工程系而港大又冇開設,所以佢就只好去到英國伍利奇理工學院(現格林威治大學)。喺佢留學期間,亦都認識埋佢妻子黃美芸。
讀完書之後,高錕就任職過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亦都係呢個時候開始研究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發表過一篇名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嘅論文,提出可以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
之不過,當時高錕呢個理論並冇得到認同,反而仲被取笑係「癡人說夢」。高錕並冇當係一回事,反而醉心自己嘅研究,最後喺1981年將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當時佢就慢慢被稱為「光纖之父」。
去到1987年,佢返到香港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期間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1996年榮休。可能史友都會問一個問題,光頻都發明咗咁耐,點解高錕都仲未拎獎。原來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理論獲確認需要較長時間,所以往往得獎者都係需要等幾十年之後先可以獲獎。於是喺高錕首次提出光纖通訊後四十多年後,2009年10月6日,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委員會讚揚他「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學通訊的開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原圖嚟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