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日常生活上,如果話我哋遇到一啲好強嘅對手,又或者好麻煩嘅人,我哋都會用上退避三舍呢句成語。唔知史友們知唔知,呢個成語本身其實係嚟自一個報恩故事呢?

退避三舍原語為「辟君三舍」,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話說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個仔重耳逃難到楚國。當時重耳算係爛身爛勢,但就得到楚成王收留同款待,重耳大為感動,就同楚成王許諾:「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係古代一個距離單位,古人以三十里為一舍。重耳嘅意思即係他朝晉楚兩國交戰,晉軍就會退後三舍。之後重耳重返晉國執政,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嘅晉文公。

响周襄王二十年,晉國支持宋國同楚國發生矛盾,晉文公率兵救宋,晉楚兩軍响衛國嘅城濮相遇,結果晉文公重耳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以報昔日厚遇之恩。當然,呢場仗係晉軍打贏咗,所以亦有人話晉文公退避三舍本身係一個誘敵之計,不過用個藉口呃楚軍咁解。後世人就用退避三舍比喻為退讓同迴避,以免發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