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結合技擊、養生同孝義嘅精神同實踐,係一門與眾不同嘅學問。2014年政府公佈第一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獲選嘅480個項目入面,有36項係同武術相關,可見佢有幾重要。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香港武林可謂盛極一時,先後成立多個武術團體,例如香港國術龍獅總會、香港武術聯會、香港傳統武術總會及香港精武體育會等等,但隨住時代、社會變遷,當年武館遍地開花、宗師開門立派嘅光景已不復見,令今時今日嘅中華武術變到有啲青黃不接、夕陽餘暉。

其實自清末民初起,香港開始聚集咗大江南北嘅武師,不過傳統武術門派未有被新派武術取代,仍然繼續繁衍。中華武術一向分成南北兩大流派,前者以長江以南嘅廣東、客家、潮汕、海陸豐等地為主,當中包括洪家、劉家、蔡家、李家、莫家、詠春、蔡李佛等;後者就以長江以北各地,比如功力拳、翻子拳、潭腿、螳螂、形意、劈掛等。南北武術有不同風格及特徵:北派精於腿功,架式舒展,穿蹦跳躍;南派擅長拳法,下盤穩紮,剛柔並濟,故有「南拳北腿」之譽。1928年萬賴聲、顧汝章、傅振嵩、耿德海、王少週等五人齊齊南下廣州,開創北拳南傳嘅新里程,武林掌故稱為「五虎下江南」。响咁樣嘅氣氛之下,洪拳林祖與大聖劈掛耿德海交誼換藝,成為一時嘅武林佳話,亦促使香港孕育出南北融會嘅獨特武術路向。

去到七十年代,李小龍以石破天驚姿態,開創「截拳道」嘅嶄新武術面貌。雖然綜合西方人體科學同實戰格鬥兩大元素,不過佢嘅功夫底子,離唔開中華武術同道家哲理。李小龍帶動世界各地功夫熱潮,正正顯示咗香港係中西文化共融嘅最佳平台。

圖片嚟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