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新聞講起人民幣貶值,阿史諗起以前40年代中國就曾經經歷過嚴重貨幣貶值。話說40年代由抗戰中後期開始,國民政府統治區嘅貨幣──法幣,價值不斷下降、令通貨膨脹越來越快,抗戰勝利之後爆發國共內戰,令情況更加嚴重。喺1948年8月,國民政府總統蔣介石發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以及《金圓券發行辦法》等項規定,推行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取代原本嘅法幣。

根據最初嘅規定,金圓券限額發行20億,法幣300萬元可以兌換1元金圓券,另外又禁止黃金、白銀同外幣流通,要求所有個人同法人將黃金、白銀同外幣兌換成金圓券,每兩黃金同白銀分別可以兌換到200元同3元金圓券,而1美元就可以兌換成4元金圓券。起初呢個政策都尚算順利,之不過隨住蔣介石兒子蔣經國喺上海「打虎」失敗、經濟管制失敗,國民政府通過《改善經濟管制補充辦法》,放棄限價政策,其後又取消金圓券發行限額。

喺1949年1月,就發行咗超過200億元金圓券,到咗3月就達到2,000億、5月達到68萬億,超過原先限額嘅3.4萬倍,導致金圓幣急速貶值,一石大米就要成幾億先買到。根據台灣財政部嘅歷史資料顯示,當年3月尾,學者顧頡嘅日記記載,上午一個銀圓價值13,000元金圓券,下午已飆升到17,000元;一個月後,居然可以兌換400萬元金圓券,絕對係天文數字。去到5月,物價繼續飛漲,唔少地方已經用返銀元、外幣、黃金以至實物等做交易,部分地區嘅金圓券更被視為廢紙。更慘嘅係,唔少民眾喺幣改初期就將啲錢換成金圓券,急速貶值之下令所有辛辛苦苦儲返嚟嘅財產付諸流水。

圖片為金圓券、1949年市民拎大疊錢出街,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