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鴉片戰爭嘅歷史,成日都會提到「一口通商」、「五口通商」呢啲關鍵詞,而喺五口通商之前,清朝年間就只有粵海關呢個關口允許外國商船出入。以前嘅「粵海關」就因為大火已被燒燬,現存嘅呢個粵海關大樓其實係喺1914年起嘅。

位處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嘅粵海關大樓,又叫做「大鐘樓」,喺1916年建成,係廣州一座近代嘅西洋建築,喺呢座建築嘅正門拱券,就大大隻字寫住「粵海關」,英文係拉丁文寫嘅「CVSTOM HOVSE」。

咁點解廣州會有一座外國建築呢?原來喺19世紀下半葉,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沙面已經係租界嚟,而粵海關亦都係由外國人開始主導,所以為咗方便辦工,就喺興建一座粵海關稅務司公署。原本嘅粵海關稅務司公署就經歷過大火而燒燬,依家嘅大鐘樓就係1914年由粵海關監督宋壽徵、廣東民政長李開侁奠基興建嘅。

講開又講,呢座大樓嘅屋頂機械大鐘係1915年英國製造,係全國現時歷史最長嘅英國制全機械傳動式立鐘。

原圖嚟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