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同史友們介紹下深圳經濟特區嘅發展史,早兩日就講到成個經濟特區嘅提出係因為鄧小平外訪新加坡而得到啟發,後來就由袁庚創立「蛇口模式」,令到蛇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設有大量現代設施嘅地區。當時深圳要走到呢步並唔容易,而係由「三來一補」開始,先慢慢發展到「三資」。

所謂嘅「三來一補」其實係深圳企業早期嘅企業合作貿易形式,「三來」就係來料加工、來樣加工同埋來件裝配,至於「一補」就係補償貿易,喺改革開放初期呢種工作模式最早就出現喺東莞市虎門鎮手袋廠又或者順德市容奇鎮衣廠。呢種方式嘅貿易合作模式嘅出現早期係因為唔少地方都缺乏資金、技術,於是就由外商提供設備、原料同埋來樣,並且負責埋產品外銷,中國企業就只係提供土地、廠房同埋勞力,亦都係因為咁,為唔少中國企業家學識管理模式同埋相關技術。

隨住中國加入WTO,「三來一補」企業比例不斷下降,「三資」就即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三類外商投資企業,呢種模式嘅出現亦都取代咗大部分「三來一補」企業。

原圖嚟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