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港島最早有人聚居同埋開發嘅地區,心水清嘅史友應該都知道唔係中上環一帶,而係赤柱、黃泥涌等等,而18世紀其中一個最多人聚居嘅地方仲有筲箕灣。

早喺明朝萬曆年間《粵大記》沿海圖入面就已經有標示到古稱「稍箕灣」嘅筲箕灣,亦都證明早期香港嘅原居民有一部分聚居喺呢一帶,據1841年嘅人口普及,單係港島就已經有四分一人口係喺筲箕灣生活。講咗咁耐筲箕灣,到底呢個地方點解會咁樣叫法呢?

筲箕灣本來就係一個海灣,形狀就似一個大筲箕,所以有呢個叫法一啲都唔出奇,之但係原來當初都流傳住兩個傳說喎!第一個講法就係同行乞有關,相傳喺清朝初期就有一個叫做朱蒂嘅漁民,佢結婚冇幾耐丈夫就過世仲留低一個遺腹子。點知禍不單行,呢個仔後來不幸感染天花盲眼。如是者當朱蒂好辛苦養大個仔,喺阿仔去到15歲嘅時候,朱蒂患上重病,阿仔就只好拎住個筲箕喺現時筲箕灣嘅位置行乞。突然有一日天氣異常惡劣,阿仔都堅持出去行乞,點知佢就被海浪沖走,岸上就只係得返個筲箕,為咗紀念呢個孝子,村民就將呢個海灣叫做筲箕灣。

而第二個傳說就比較簡單,就係講緊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做張進嘅人隨海軍前往九龍,經過筲箕灣,點知唔小心將祖傳嘅筲箕跌咗落去,所以呢個海灣就被稱為筲箕灣。當然以上兩個都只係傳說,可信性有幾高就真係見人見志喇!

原圖嚟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