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歷史果陣經常諗一個問題:搞革命、起義肯定需要唔少錢,除咗搵人捐錢、集資之外,仲有咩方法可以籌到咁多錢嚟應付龐大嘅開支呢?一齊嚟參考吓廖仲愷嘅事蹟或者可知一二。

廖仲愷祖籍廣東惠陽,喺香港皇仁書院畢業之後就去咗日本留學。1903年,佢同妻子何香凝有意參加革命工作,所以專程去拜訪孫中山。就係咁,兩公婆就加入咗同盟會,跟隨孫中山搞革命。辛亥革命之後,廖仲愷先後任廣東都督總參議、總統府財政部長兼廣東省財政廳廳長,肩負起籌措經費嘅重任。

民國成立之初,原軍政府財政司長李煜堂辭職,由廖仲愷繼任,當時廣東嘅財政混亂,紙幣只係值面額嘅七成,經濟動盪。廖仲愷上任後最先要解決嘅,就係維持廣東貨幣嘅信用同穩定金融市場。佢一面借錢,一面勸捐,先後由前清藩庫、銀行等地方,提取大清舊紙幣超過1223萬元。呢啲紙幣加蓋財政司大印後逐漸喺市面流通。一時間,喺廣東市面流通嘅紙幣維持約2000萬元左右。廖仲愷成立籌餉局向海內外發行有息債券借餉,同期借餉達327萬元。另一方面,勸捐活動喺5個月內共收到各界捐款126萬多元。至此,軍政府嘅經費基本能夠維持,而廣東財政金融亦得以恢復同穩定。

1917年,孫中山喺上海動員海軍同邀請部份國會議員南下廣州參加護法運動,但就愁緊南下嘅經費。廖仲愷就喺上海一邊同德國富商洽談借款事宜,一邊多次致函南洋革命黨人,囑咐佢哋「速籌款項,以濟軍用」。之後,廖仲愷仲親自以孫中山嘅名義擔保借款供護法運動使用,令參加護法嘅海軍艦隊官兵同議員可以分批去廣州,KO咗經費問題。

除此以外,廖仲愷仲通過借外債嚟籌辦廣東銀行嚟改善幣制,努力推行地價稅契法案,通過改革地稅嚟增加財庫收入,從而實現同盟會「平均地權」嘅土地國有政綱。因此,廖仲愷可稱得上係為孫中山管理銀包嘅人,仲要係一個識得生財嘅銀包管家。

圖為孫中山與廖仲愷。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