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日阿史就睇到一張網上流傳嘅告示,就係關於一間售賣北京水餃上海雲吞嘅餐廳禁止中國旅客進入,至於點解會廣傳,就當然係因為有網民覺得既然鋪頭係賣中國傳統美食但唔畀中國旅客入去,感覺好奇怪。提起水餃,阿史就醒起原來水餃最初並唔係用嚟食,反而係藥療!


餃子,原名「嬌耳」,又有「牢丸」「扁食」「餃餌」呢啲叫法。呢樣傳統麵食相信係發源自中原宛城,至於餃子點解會出現,咁就同醫聖張仲景有關!


東漢末年各地嘅災害都相當嚴重,南陽就有位名醫叫做張仲景,原先佢就响長沙任職,當時佢就已經成日幫老百姓睇病,而退休之後就當然告老歸田啦!而就喺佢退休嘅呢一年,瘟疫盛行、老百姓饑寒交迫,唔少人凍到耳仔都爛埋。張仲景見到咁樣就好心痛,於是响冬至果日叫弟子搵一塊空地搭起醫棚,架起大鍋,既向窮人舍藥治傷,同時都發明咗一個藥方,叫做「祛寒嬌耳湯」。做法係用羊肉、辣椒再加一啲祛寒藥材一齊整,整好之後切碎用面皮包住。每位病人宦會有兩隻「嬌耳」同埋一碗湯,飲完之後就會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而食過一排之後,啲病人嘅耳仔都好返,由於餃子嘅形狀似耳仔,加上亦都係醫治耳仔,於是就直頭叫做「嬌耳」。


張仲景嘅醫術同善心一直都被病人記住,就算後來佢哋耳仔好返,相傳因為咁民間仍然會喺冬至同大年初一整餃子食,紀念呢份恩情。至於係真係假,就無從稽考喇!


原圖嚟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