喺人來人往嘅灣仔區,除咗密集嘅商業大廈林立之外,仲有保留住上世紀嶺南建築風格、以藍黃橙三色為主嘅藍屋建築群。佢有咩咁巴閉?一年前藍屋建築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係第一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攞依個獎,勁呀!

位於灣仔石水渠街嘅藍屋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佢之所以藍見稱,係因為其中72號、72A74號三幢外牆被髹上藍色。至於點解係藍色?因為無其他顏色。話說當年政府諗住幫藍屋外牆髹油,點知物料庫只剩低水務署成日用嘅藍色油,藍屋就係咁著咗藍色衫喇。

溯本尋源,藍屋原址為建於1872年嘅「華佗醫院」,1886年關閉後,變成供奉「神醫華陀」嘅廟宇。去到 1920年代,間廟拆咗之後興建依家見到嘅四層高建築,藍屋嘅橫樑、樓梯間牆壁、單位內窗戶等係由木材製造,反而露台部份則採用鋼筋水泥結構,現時為止,佢亦都係香港少數剩低有露台建築嘅唐樓。重建後,「華佗廟」成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個姪林祖開設嘅武館,用嚟教授洪拳,據講男街坊都會學返兩招傍身。幢樓一至三層分別開辦專為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以及戰前灣仔唯一英文學校「一中書院」,甚具傳奇色彩。

藍屋附近仲有建築風格相近的黃屋和橙屋。黃屋建於1920年代,樓高三層,橙屋則建於1950年代,為鋼筋水泥建築,曾被用嚟做貯木場,整體建築仲展示咗六十年代唐樓典型嘅實用主義風格。2006年,香港房屋協會宣布同市區重建局合作,重新發展灣仔石水渠街同附近建築物,四年後決定以「留屋留人」嘅方式活化,立法會亦過撥款7,540萬元予項目,令佢「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