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太平清醮係香港獨有嘅民間節慶,當中重頭戲之一嘅飄色,每年吸引唔少海內外遊客觀賞,不過原來除咗長洲,廣東省中山嘅崖口亦都有飄色巡遊,更加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添,喺清代同治年間嘅《香山縣志》亦早已記載咗崖口飄色嘅盛況。

相傳好耐以前,崖口有一位姓譚嘅青年同隔離村一位老郎中嘅女兒結婚,其後,崖口一帶發生海嘯,浸死不少老弱病殘嘅村民及牲畜,導致瘟疫。譚氏夫婦獲老郎中傳授祖傳秘方,於是夫婦二人日以繼夜上山採藥,免費醫治村民,被讚為「神醫」同「活菩薩」。由於兩人忙於採藥同熬藥,懷孕嘅譚妻因為過度勞累,流產而亡。至於她嘅丈夫,亦因為採藥嘅時候失足,墮崖身亡。

村民為咗悼念兩人,為佢哋舉行葬禮,出殯當日,一位紙紥藝人為紀念呢位無私奉獻嘅譚妻,按照佢嘅樣貌紥成貌似菩薩嘅紙人,並由自己嘅4個兒子抬起紙人參與送葬。自此,崖口村民每逢農曆五月初六都會舉行巡遊,紀念譚妻。其後村民認為用紙同竹紥成嘅「菩薩」唔夠生動,有習武者參考舞獅中嘅「騎膊馬」,變成將扮演角色嘅細路固定喺裝有鐵枝嘅木板上,由其他人抬住巡遊。

崖口飄色中,最有特色嘅是「鞦韆色」,把玩鞦韆嘅原理融入飄色製作,用鋼條焊接成內外共兩個鋼架,通過軸承作用,令兩個角色扮演嘅兒童可以上下轉動。唔講唔知,原來當年崖口有一批村民曾經喺香港嘅太古造船廠任職輪船製造嘅焊接師傅,所以將技術帶返去之後,令當地焊接鞦韆架嘅技藝更為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