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香港索償協會幾十人遊行去日本駐港澳領事館示威,要求賠償二戰期間市民兌換軍票嘅損失,阿史一於再講少少軍票嘅歷史先。喺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象徵香港3年零8個月淪陷時期嘅開始。到咗1942年1月3日,日軍成立嘅軍政廳制定〈香港九龍經濟復興應急對策綱要〉、〈香港九龍金融應急對策綱要〉,提到要以軍票為基本流通貨幣,以維持軍票價值、排除英美嘅金融勢力,同時又容許以港幣2比1嘅兌換比率兌換軍票,收返嚟嘅貨幣用嚟喺中國大陸同澳門購買物資。

起初,香港嘅市民大眾都對兌換軍票不感興趣,但到咗1月中,隨住香港貿易停止,港幣亦開始貶值,香港居民亦唯有兌換軍票。無幾耐,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制定嘅〈香港佔領地通貨整理要領〉亦提到,要不惜犧牲一部分人利益,誘導香港貨幣貶值,並確立「軍票一體化」作為統治目標。喺同年7月,港幣兌換軍票嘅比率,進一步由2比1降至4比1。喺戰後,軍票唔再流通,市民手中嘅軍票變成廢紙。

香港索償協會上任主席吳溢興曾經憶述,戰後佢爸爸每晚都會喺床上數軍票,最後因為睇唔開而病逝,臨終時仲囑咐仔仔要向日本人追返啲錢,而吳爸爸留低嘅軍票超過18萬。吳溢興有日本當時最高行政機關嘅機密文件,顯示日本人原本打算逼大眾用10蚊港元兌換1軍票,極為無理。

圖為日本軍票,取自網絡。